母校的回忆

来源:尹永美 发布时间:2021-10-21

陈经纶中学(原北京女四中)今年建校100周年。母校女四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北京市重点中学,学校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积极开展各项课外活动。 

学校经常邀请一些英雄模范人物和社会名人到学校作报告。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吴运铎、徐特立、王愿坚、马约翰(清华体育教授)、梁思成、臧克家、曹灿、泽日拉姆(藏族,忆苦思甜教育)等人都到学校做过报告。还有中国女子登山队队长袁扬、当年北京西什库教堂育婴堂的失明女童(忆苦思甜教育)等人。 

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鼓舞教育着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老一辈的苦难经历让我们对党和祖国更加热爱,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些报告对我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年学校组织了很多兴趣小组,有时组织文艺汇演。记得我读高二时,在文艺汇演中还斗胆上台说了一段山东快书《武松打虎》。那时的我天真幼稚,少不更事,荒腔走板、不伦不类地“秀”了一次,至今想起来忍俊不禁。 

当年学校涌现了一些文体“明星”。学姐许明田,体格健壮,留着男孩子样式的短发。她曾经参加全国跳水比赛,拿过冠军。 

学姐于春仪,有舞蹈天赋,高中毕业后考上空政文工团,现在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少儿歌舞学会理事,原中国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蓝天幼儿艺术团艺术指导、总导演、高级编导,大学学历。她在部队多次获奖,多次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编排节目。在百度上点击于春仪,能看到她的照片及成就介绍。 

我为什么关心学姐于春仪呢?因为我在小学六年级读书时,经过薛老师妹妹介绍(薛老师的妹妹在女四中读高中,与于春仪同班),请于春仪教给我班同学跳“拔萝卜舞”,因此记忆深刻。 

1964届高中毕业的一位学姐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她在学校组织的大会上为我们演唱了动听美妙的歌曲。 

19614月,北京举办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当年电视还没有普及,我和陈卫茹同学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回到学校看电视转播。我们坐在办公楼会议室里,那里有一台黑白电视,声音和图像都不是很好。我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容国团、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邱钟惠等人轮流挥拍上阵,他们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为国家争得了最高荣誉。看到徐寅生连续扣杀12大板,击败日本选手星野的精彩镜头时,我们拼命鼓掌,跳起脚来欢呼! 

记得学校举办古典诗词讲座,由孙崇基主任主讲。自习课后,我们到学校办公楼的会议室听课。孙主任讲解古诗词时抑扬顿挫、绘声绘色。我清楚地记得,他讲“近试上张籍水部”一首诗的情景:“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孙主任边吟诵边抬起手来做着画眉的动作,我们忍不住哈哈笑起来。 

学校为免修体育的同学成立了保健班,每周上三次课。康佩兰老师带领大家练习气功、太极拳、太极剑。学校开运动会时,保健班的同学在观礼台的旁边表演太极剑。 

有一年,学校组织同学到东郊靶场打靶。我们每个同学按照顺序趴在壕沟边上,第一次端起真正的步枪,扛在肩膀上,感到又大又沉。教官讲解示范后,我们同时扣动扳机,“砰!砰!砰!”半个身子被后坐力顶个“大仰壳”!过了一会儿报靶的声音传过来——大部分人都是零环,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读高二时,学校组织同学到双桥农场劳动。我们睡在大礼堂舞台地面铺的木板上,每个人紧紧地挨着,翻身都有些困难。清晨起床后,在院子里吃早饭,两大桶稀粥,几笸箩窝头,几盘子咸菜丝。饭菜虽然简单,但我们吃得很香。饭后排队走到地里干活,路程很远。中午回来吃饭时,邵爱林同学写了一首打油诗:“天当房,地当床,窝头咸菜喷喷香。苍蝇蚊子来做客,白菜豆腐一锅汤。下乡劳动就是好,锻炼意志更坚强。”

时光荏苒,一晃60多年过去了,母校女四中学习生活的记忆深深地留在脑海中。母校给予我们知识,给予我们力量,给予我们做人的道理,给予我们一生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作者系北京女四中1965届高三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