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初中、帝景劲松分校和保利分校联合开展八年级物理学科同课异构双师展示活动

来源:张婷玉 发布时间:2024-06-05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充分利用集团内、校区间优质课堂教学资源,5月30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本部初中校区、帝景劲松分校、保利分校三校区八年级物理教师围绕“好课共享促成长  校际合力共发展”主题,以研促教,以教促学,以学促思,联合开展“跨学科实践——制作一个密度计”同课异构双师展示活动。 

本次活动由本部初中教学副主任张婷玉主持。本部初中王姗姗、帝景劲松分校罗天予、保利分校张志敏三位老师就“跨学科实践——制作一个密度计”同一课题,进行课堂展示。 

王姗姗老师将物理与大数据赋能相结合,自制小软件,将自制密度计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案显示出来,及时精准掌握学情。以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展示过程中明确密度计的测量原理。选定方案后,学生自制密度计,开展“AI交互式学习”,学生将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手机AI互动,实现人机对话,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操作后思考,为什么密度计在密度小的液体中浸入的深度更大,对密度计实验深入探讨。了解原理,体现物理概念、规律的应用。课后鼓励学生用AI工具继续学习,实现课前课上课后的全面打通。 

罗天予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入密度计,通过为什么密度计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增加配重等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操作过程中逐渐更新密度计的制作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积极思考。 

最后,学生在自制密度计用粗管还是细管、细管又会产生什么问题等问题链的驱动下,逐渐制作出密度计,并提升跨学科实践能力。本次课堂也是假期作业《让鸡蛋浮起来》的延续,与生物制作麦芽糖选种环节结合,逐步搭建台阶,有机形成思维链,逐步加深拓展,促高阶思维的形成,同时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 

张志敏老师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学生的小组合作,同学们对密度计的制作进行方案制定、过程实施,并对密度计定标。 

在实验完成后,学生观察现象并对密度计的刻度排列规律进行分析,利用课堂制作成果对最初的需求——面浆的密度进行估测,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其中,通过数学建模多次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推导分析,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大有裨益。最后通过中考真题的改编类比分析,进行能力迁移,深化学生对浮力知识应用的理解,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核心素养培养。 

课后三位教师就自己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及教学中的亮点进行说课展示交流。 

保利分校校长、朝阳区物理学科带头人荣丽就三位教师的课进行总结。荣校长指出跨学科实践是初中物理新课标五个主题之一,王姗姗老师用多样器材引入,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分析环境,关注课堂问题的生成;罗天予老师通过生活引入,指出选种、测量都需要用到密度计,让学生认识到密度计是有用的;张志敏老师从生活情境出发,标注刻度,用密度计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有效开展了跨学科实践活动。 

荣校长表示,作为物理教师首先要关注跨学科实践的育人价值,将跨学科实践融入到教学中。为此,需要集全组之力,进行组内探讨,选择恰当的实践活动工具,如浮力秤、杆秤、密度计等。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也必须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只有选择更科学、操作性更强的活动方案,并就学生活动、问题的设置、问题的生成等进行指导,才能有效落实跨学科实践。

跨学科实践的课堂教学方式,必定带来评价方式的变革。本次活动,基于学生的真实想法,引入真实情境,体现了跨学科实践教学更关注评价的科学性、教学设计的完备性以及教学评的一体化特征,实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指导学生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