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生物学科“探究实践”现场会在民族分校举行

来源:史冀伟 发布时间:2024-06-07

531日,“基于小麦主题的小初高进阶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朝阳区生物学科“探究实践”现场会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民族分校举行。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生物教研员荆林海、朝阳区教科院生物教研员刘颖、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副校长王苹、民族分校副校长崔凯,朝阳区全体初中生物教师及高中生物教师代表近100人参加活动。活动由集团生物学科组长、特级教师李云会主持。 

  

课堂展示 

现场会上,新教育实验分校张燕青老师、民族分校史冀伟老师、团结湖分校杨淑玉老师分别代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围绕小麦种植实践活动展示了三节现场课。 

张燕青老师《小麦的种植与观察》展示课,立足于小学生在种植活动中的观察、测量、记录和描述。学生基于实践经验,从小麦种植与观察的不同方面——“如何确定小麦种子的播种量”“小麦生长发育过程的观察与记录”“施肥对土壤元素的影响”“如何分辨小麦与杂草”“驱鸟与防护的方法”等进行分组研讨与汇报,总结种植活动中的经验与不足,最终形成《小麦种植指南》,为接下来的种植提供指导。 

史冀伟老师《打造楼顶田园光——探索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因素》展示课,定位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开展。课程打破常规,将教学地点设在位于楼顶的小麦种植基地。各种植小组提前把研究过程及结果做成板报,讲解答疑,其他学生化身“农情观察员”,现场对小麦生长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现场提问各组宣讲员。学生们从楼顶种植的土、肥、水、光等环境条件,对影响楼顶小麦生长发育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后续种植方案提出建议。学生在观察、分析、解释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了生物学知识,提升了实验探究、分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杨淑玉老师的《小麦春化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展示课,进行了冬小麦春化条件的探究实验,并通过查找文献解释小麦春化的机制及影响因素。与小学和初中相比,该课更注重由现象到机制的挖掘,注重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模型的构建,知识难度加深、加大,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该课基于实践过程真实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实现了实践、理论、研究的统一。 

  

研讨交流 

研讨阶段,史冀伟老师对自己主持的朝阳区一般规划课题“小麦主题生物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中期汇报,张燕青老师、杨淑玉老师分别从实践与进阶的角度进行了说课。 

  

专家点评 

崔凯副校长代表学校对领导和专家的莅临指导以及老师们热情的参与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表达了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课程研发工作的支持。 

生物教研员荆林海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肯定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对知识、能力方面的促进作用,认为这样的活动更能够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波动,学生一起劳动,一起收获成果,是一件特别有价值的事情。学生能够在整学期坚持完成一件事,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意志品质的磨炼,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老师带领下把小麦种植活动一直坚持下去。

荆老师还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一体化建设方面,从小初高进阶、楼顶种植条件等方面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