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学科骨干工作坊“深化教学评一体化”关键问题解决优质课系列展示活动在陈经纶中学成功举行
为提升朝阳区区级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搭建区级骨干教师展示平台,发挥区级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在课堂教学中落地,4月17日,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中(小)学政治骨干工作坊”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举办了朝阳区学科骨干工作坊“深化教学评一体化”关键问题解决优质课系列展示活动。展示活动由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承办,朝阳区中(小)学政治骨干工作坊成员、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专职思政教师、徐慢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等参加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新中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基础性法律,加强民法典教育既可以培育学生法治意识,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行动自觉,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陈经纶中学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开展“法在身边 典亮生活”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力争突破传统学段壁垒,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法治教育共同体。
集团思政课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介绍
本部高中张洁老师介绍了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对思政课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主要从立足课堂主渠道实现课堂教学一体化、大小课堂相融合实现实践活动一体化、唤醒重塑相结合实现教师培训一体化等三个方面实施。
小学段研究课展示与多维度评课
劲松分校李欣雨老师展示小学段研究课《了解公共设施,明晰权利义务》。环节一是从学生生活的社区切入,结合学生真实生活场景,增强代入感。环节二结合农光里社区加装电梯的争议(如高低层住户矛盾、费用分摊)、解决过程及结果这一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民法典是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环节三通过整理社区共享自习室的使用规则、开放时间、居民反馈(如占座问题、噪音管理),明确公共资源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刘继玲老师在评课过程中指出,李老师充分考量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公共利益与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法律在保障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李老师还借助案例分析和情境辨析等教学手段,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整堂课从认知、辨识、行动三个维度,为学生后续积极投身公共生活建设做好了铺垫。在认知层面,帮助学生理解公共利益的内涵、自身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以及维护公共利益带来的好处;在辨识层面,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维护与不维护公共利益做法的辨别能力,并能分析背后原因;在行动层面,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其明确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义务。
刘老师同时提出,本节课若能进一步点明法律和道德兼修对于共创美好公共生活的重要要求,会使课程立意更为深刻,毕竟后续课时主要从道德修养角度深入展开。此外,在案例选择方面,若能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选取遛狗不牵绳、高空抛物、楼道堆积垃圾等常见事例,将会让学生更有代入感,教学效果或许会更佳。
初中段研究课展示与多维度评课
崇实分校刘佳欣老师展示初中段研究课《学习肖像权,尊重人格尊严》。本节用学生常见的关于肖像权的例子为学生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深化学生对肖像权的认识,澄清现有的肖像权误区。本节课充分运用AI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希沃白板随时展示学生成果并进行点评,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运用豆包APP,在课堂上与律师对话,激发学生探究乐趣。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管庄分校海军老师点评,刘老师运用问题链教学法,以“被恶搞感受”切入,过渡到“AI伪造视频法律定性”,最终聚焦“避免无意识侵权”,推动学生从情感共鸣走向法理分析,借追问“权利边界与责任担当”,助力法治思维系统化。评价体系多元,涵盖课堂表现、书面作业、小组项目与情感观察。案例分析要求援引《民法典》,海报创作需融入真实侵权场景,促进学生“知法-用法-护法”,提升法治素养。教学中,刘老师将德育与法治教育深度融合,以“尊重肖像权即守护人格尊严”为纽带,贯穿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分析侵权、设计海报时,实现法治与道德教育的无痕衔接。
海军老师建议,要进一步细化案例梯度,补充校园社交媒体侵权(如运动会直播截图商用争议)、未成年人肖像权特殊保护(如童星代言纠纷)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肖像权适用差异,提升法律应用精准度。同时,延伸实践维度,联动信息技术课开展相关项目,组织设计“校园肖像权公约”,联合美术课创作“法治漫画”,构建法治生态,推动法治教育融入生活。
高中段研究课展示与多维度评课
本部高中盖梦洁老师展示高中段研究课《解读著作权,守护创新价值》。本节课以高仿真的模拟活动或者任务设计,如学生自制的视频、某位学生的困惑等,创设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本节课设计了一定量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思考问题、充分表达观点,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并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给予适切的学习指导。
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徐慢老师认为本节课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教师深入解读课程标准,紧密关联学生现有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后续成长需求,围绕教学内容量身定制目标。这些目标不仅牢牢扎根于学生当下的知识储备,更以前瞻性的眼光,为学生未来素养的进阶指明路径,成为推动教学高效开展的核心指引。教学环节构建时,教师用心挑选契合的情境素材,巧妙嵌入教学流程。各环节布局合理,逻辑连贯紧密,与学生的学习根基以及认知发展规律无缝对接,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流畅性与吸引力。问题链打造过程中,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于最近发展区内巧妙设置具有层次感的问题链。链中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助力学生在思考解答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领悟,稳步朝着教学目标前行,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跃升。作业设计层面,教师依据学情大胆创新,布置如调研本地文创产业著作权保护并提出建议这类新颖开放的作业。此类作业突破传统框架,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徐慢老师在活动最后希望对思政一体化研究以今天的这三节课为起点,在今后的几年里陆续在全区各学校全面展开与推广,希望在共同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大家能够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区情、校情以及学情的一体化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