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高中高一年级江西研学圆满落幕

来源:于海畅 发布时间:2025-05-07

暮春的浅唱仍在,夏日的暑气未至,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本部高中高一的学子开始了激动人心又收获满满的江西研学之旅。4月27日清晨,一辆辆载满热切的大巴车从北门出发,复兴号G2553的标识穿透彩云,这场触摸历史文脉、领悟红色精神的江西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第一站——景德镇陶瓷博物馆 

在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当“景德镇”三个字跃入眼帘时,陶瓷博物馆的琉璃穹顶折射着阳光。同学们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欣赏一件件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瓷器,从唐代的“类银似雪”到元青花的苍翠欲滴,从乾隆御窑的繁复华丽到现代艺术瓷的抽象写意,玻璃展柜中沉睡的瓷器仿佛在召唤着古往今来的观者,想要引导他们触摸尘封已久的记忆。 

同学们在旅行日记中写到:“指尖悬空抚过投影屏上旋转的缠枝莲纹,突然懂得每一道釉裂,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摩斯密码。”面对厚重历史文化的浸润,同学们更是纷纷化作小诗人,表达自己对陶瓷之乡的赞美和对研学之行的期盼。 

第二站——景德镇陶艺基地 

随后,同学们前往景德镇陶艺基地感受泥土的魅力,发挥想象动手创作陶艺。同学们动手体验拉坯、捏雕、彩绘,在瓷盘背后写上名字,在瓷盘正面绘制画卷,那一个个认真的面庞闪耀着创意的光辉,在愉悦且浓厚的陶艺氛围中,一件件艺术品在同学们的手下诞生。这些彩绘陶瓷将会经过烧制后快递到同学们的手中,成为高中第一次研学宝贵而独一无二的纪念品。 

同学们在旅行日记中写到:“师傅将一坨湿润的瓷泥摔在转盘中央。当我的手掌刚贴上泥团,原本温顺的陶泥突然开始东倒西歪,泥水溅满了一身。师傅笑着扶正已经不成形的泥巴,可不一会儿又歪了下去。经过二十多次失败,我终于拉出歪歪扭扭的茶杯形状,这才懂得纪录片里行云流水的拉坯动作,藏着多少年的汗水。”同学们经过自己动手,知道了看似简单的陶瓷艺术背后蕴含着怎样日复一日的修炼,而传承文化的火种或许就从这次活动中生出。 

第三站——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园 

踏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园,仿佛穿越千年瓷都的历史长河。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眼前是错落有致的古窑群——宋代龙窑依山而建,元代馒头窑形如马蹄,明代葫芦窑精巧别致,而清代镇窑恢弘大气,至今仍能复烧出精美瓷器。在手工作坊里,老师傅们专注地拉坯、修坯、施釉,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坚守,同学们认真地倾听着导游老师的讲解,同时举起手机和相机进行留影,为自己的此次瓷都之旅留下可贵的记录。 

第四站——婺源篁岭村 

随后,同学们乘坐大巴车去到最美古村——婺源篁岭村,乘缆车上山,眼前豁然开朗——白墙黛瓦的徽派古宅错落镶嵌在青山间,宛如一幅水墨丹青。 

沿着蜿蜒的“天街”漫步,两旁商铺林立,油纸伞、龙尾砚等非遗技艺在匠人手中焕发新生。站在晒工坊顶层俯瞰,梯田如链似带。下山途中,雨后的薄雾还未散去,篁岭村已披上一层朦胧的诗意。这座悬挂在山崖上的古村,用六百年的时光,将农耕智慧与自然之美完美融合,让人流连忘返。 

第五站——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滕王阁 

第三天,同学们来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怀着激动的心情,同学们在滕王阁前拍下了高中第一次研学的集体大合照,并集体朗诵了王勃《滕王阁序》的节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同学们激昂的诵读声响彻云霄,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滕王建阁,无图可考,仅有王勃一序为最早记载。千百年来,滕王阁建后毁,毁又建,这建筑物本身早已与原阁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凭着这些文字,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魔力,令这阁楼存在于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中,令人为之震动。 

进入阁中,同学们听着导游老师的讲解,一步步进入滕王阁内心,感悟王勃的精神世界。 

——八一起义纪念馆 

下午,同学们在红色基因的指引下,来到八一起义纪念馆,铭记八一烽火,传承红色基因。踏入南昌八一纪念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座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的红色圣地,记录着1927年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夜晚——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纪念馆入口处,一组《一代英豪》雕塑巍然矗立,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五位起义领导人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石破天惊》雕塑——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巨石中伸出,紧扣步枪扳机,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冲破黑暗、开辟革命新天地的决心。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文物,如南昌起义时使用的“汉阳造”步枪、贺龙的党员登记表,以及起义军佩戴的红领带、白毛巾等标识。这些展品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多媒体展厅通过沉浸式影像重现了起义场景,枪声、呐喊声在耳边回荡,令人热血沸腾。 

参观结束时,天空飘起细雨,同学们写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不负先辈期望。” 

第七站——白鹿洞书院 

研学的最后一天,同学们来到了白鹿洞书院。这座古代中国的学术殿堂,历经千年光阴仍静静矗立,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前来瞻拜。 

踏入白鹿洞书院,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回到了宋代理学鼎盛的时代。书院依山而建,古木参天,溪水潺潺,朱子祠、礼圣殿、御书阁等建筑错落有致,散发着厚重的文化气息。漫步在青石板路上,触摸着斑驳的碑刻,细读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同学们仿佛能听见昔日学子们的琅琅书声。 

在此,同学们学习了白鹿洞的传说——唐代江州刺史李渤在此隐居,驯养白鹿相伴,书院因此得名。站在思贤台上远眺,群山环抱,清风拂面,不禁想起朱熹在此讲学、著书的场景。临别时,同学们走过棂星门,踏上状元桥,祈愿自己能如古人般勤学笃行,不负此行。 

丰富多彩的生日会 

除了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充满古韵的瓷镇、传承红色记忆的纪念馆之外,研学最后一天的生日会更是让气氛到达了顶点。生日会上,大家各显才艺:舞蹈、独唱、合唱、小品等节目应有尽有。 

在充满温情的生日祝福活动里,所有同学一齐为当天过生日的李春凤老师唱生日歌,送生日祝福。李老师为同学们切蛋糕,并给大家送出未来寄语:“祝同学们未来有光,眼里有爱!”李老师感动地对大家说:“能做你们的老师,就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最后,本部高中赵黎黎副校长对此次研学活动进行总结:“本次研学活动让我们看到了高一学子的激情和热情,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如果满分是100分,那么我就要给大家打105分!”赵黎黎副校长接着幽默地说:“老师们也热爱着105分的大家!”赵黎黎副校长的发言极大地鼓舞了大家,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生日会的结束,意味着本次充实而有趣的研学之行落下帷幕,同学们纷纷表达了对此次研学完满结束的感动与不舍。 

研学旅行总结:行走的课堂,心灵的成长 

这趟跨越江西的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跋涉,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景德镇古窑,千年窑火让同学们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永恒;在婺源篁岭,晒秋农俗让同学们读懂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枪声犹在耳畔,红色血脉在此刻沸腾;至白鹿洞书院,先贤的笔墨仍浸润着求知的灵魂。

这些散落在赣鄱大地上的文化坐标,如同璀璨星辰,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壮阔图景——既有陶瓷与书院的雅致,也有革命与农耕的铿锵。作为新时代青年,同学们未来将以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应传承,让这些浸润着汗水、智慧与热血的文明密码,成为砥砺前行的精神底色。研学终有尽时,而成长永无止境。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