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纶中学杨红、赵卿特级教师工作室,马卫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野外实践活动

来源:蔡二丽 发布时间:2025-07-02

地理学科新课标提出,教师必须能在真实情境下具有实践能力,能给学生提供真实情境的活动素材。为促进一线教师地理实践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杨红特级教师工作室、赵卿特级教师工作室、马卫华特级教师工作室联合门头沟区教师研修中心于6月21日开展了北京门头沟野外实践活动。活动邀请北京市门头沟区地理教研员李春旺老师为指导教师。 

集中前往实践活动目的地的途中,杨红老师和赵卿老师分别进行动员讲话。杨红老师表示:“地理教师肩负着传递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任。这次野外实践活动,是我们将课堂知识与现实世界相连接的绝佳机会。希望老师们能够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用智慧去解读地理的奥秘”。赵卿老师鼓励大家: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捕捉风景,用心灵感悟自然。希望大家在这次活动中能够收获满满,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考察实践,李春旺老师带领两个工作室成员们先后参观了下苇甸(寒武系海相剖面地层,包括鲕粒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含泥质灰岩、凝块石生物丘、叠层石生物丘等;逆断层;内外力作用对地变形态的影响,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等);京西古道(古道形成的地质基础;古道的建造形制与地形的关系;探究蹄窝印的证据);陇驾庄(滑坡;小城镇);水峪嘴(北方地区影响植被状况的主导因素;泥石流灾害及成因分析);斜和涧(河谷地貌;生态恢复)。 

下苇甸剖面位于门头沟区下苇甸至丁家滩一带公路旁,地层出露完整,自下而上依次是:下寒武统昌平组、馒头组和毛庄组;中寒武统徐庄组和张夏组;上寒武统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生物丘通常发育于陆盆边缘较深部位、缓坡下部、深水盆地或潟湖等弱水动力环境,是高出周围海底的正地形。其形态多样,有圆形、弯状、圆面包状、圆柱状、蘑菇状等,大小一般为0.5-10米,偶见15-20米。主要由灰泥和少量生物骨架组成,当灰泥含量占主导时称为灰泥丘。以障积作用为主,周围被不同岩性的正常沉积所包围。 

京西出产煤炭和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远近闻名,在过去交通运输不便的条件下,只能依靠马、驴、骡,甚至骆驼驮运煤炭和其他货物。元、明以来,拉煤运货的骡子与马匹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来往往,久而久之,便在古道基岩(细砂岩、石灰岩)中踩踏出壮观的蹄窝,至今仍清晰可辨。深深的蹄窝,既体现出时间的韧性,也显示出生活的艰辛。 

同一山体的阳坡和阴坡,可以发现阴坡比阳坡的植被发育更好,但在隧道左侧为阴坡,右侧为阳坡条件下,阳坡植被发育更好,老师们现场集思广益,热烈讨论。 

陇驾庄村和水峪嘴村坐落在河谷两岸,一座公路桥把这两座村子连接起来。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京津冀地区遭遇的特大暴雨使河水陡涨,陇驾庄发生山体滑坡,水峪嘴村受灾情况更为严重,丰沙线铁路被冲断,水峪嘴村完全和外界失联,村内进山部分出现塌方或滑坡,老师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详细地理条件分析和灾后评估实践。 

实践活动结束后,各位老师都积极整理了教学设计等资料。在交流群中,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体会,内容包括自己在实地考察中的所见所闻、如何将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的经验等。通过交流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本次野外实践活动不仅让工作室的老师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也让大家更加深入理解了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此次活动积极响应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升了地理教师在真实情境下的教学素材处理能力,促进了一线教师地理实践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