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高中校区开展“材料科学知识探索与实践体验”科普夏令营活动
8月22-25日,北京陈经纶中学本部高中校区高一贯通1-4班学子合成两个大班,与北京科技大学青蓝相继·溯材知识科普实践团携手,开展 “材料科学知识探索与实践体验” 科普夏令营。
活动打破传统时间框架,以 “基础理论奠基、趣味实验探知、文化融合赋能、精神传承领航” 四大主题板块为核心,通过差异化课程设计,让两班学子在多元场景中感受材料科学的魅力,为高中阶段的科学探索埋下种子。
序言・双向协作的筹备保障
为确保夏令营兼具科学性与体验感,北京科技大学实践团结合高一学子认知水平,围绕四大主题板块设计课程体系,细化实验操作流程与知识讲解重点;陈经纶中学教师团队全力配合,统筹协调报告厅、阶梯教室、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及多功能厅等场地,明确两班专属活动区域,并协助完成课程物料分发等工作,双方紧密协作,为主题活动的有序开展筑牢基础。
壹・基础理论板块:筑牢材料认知根基
基础理论课程覆盖 “材料科学导论+前沿应用+国际视野” 三大内容,两班学子分别在报告厅、阶梯教室同步学习。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北科大学子以 “手机芯片硅材料”“航天高温合金” 为案例,讲解材料科学的研究内容、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让抽象的学科概念变得具象可感;前沿材料解读:通过 “国际热点材料” 专题课,结合视频与模型,展示纳米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在医疗诊断、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帮助学子理解 “微观尺度下的材料魔力”;国际热点关联:结合全球科技竞争局势,分析我国在关键材料领域的突破与挑战,让学子深刻认识 “材料强则科技强” 的重要意义。
此外,“教授进课堂” 环节特邀北京科技大学李静媛教授主讲,她以 “生活中的材料” 为题,从日常塑料、玻璃到工业智能材料,用通俗语言解读前沿进展,结合北科大在材料研发中的成果,并在互动中解答 “为什么材料是国之重器”“材料学知识有什么帮助” 等问题,用专业素养激发学子求知欲。
贰・趣味实验板块:亲历材料特性魔力
实验课程聚焦 “经典物理效应+材料特殊性能”,两班学子在专属实验室动手操作,沉浸式感受材料魅力。
半导体温差发电实验:两班学子分别在对应实验室组装设备,通过测量温差与发电量,亲身验证半导体的塞贝克效应,当小风扇因温差而转动起来时,实验室里满是惊喜欢呼;记忆合金实验:学子将弯曲的镍钛合金丝放入热水,观察金属丝自动恢复原状的过程,直观理解 “材料记忆特性”,并记录不同温度下的材料形态变化;伪装玉石实验:一班学子在实验室调配石膏与树脂材料,模拟玉石质感,在操作中对比不同材料的密度、硬度差异,加深对材料物理特性的认知。
叁・文化融合板块:挖掘材料中的人文价值
文化主题课程打破 “科技与人文” 的壁垒,让学子从文学、非遗中发现材料的多元价值。
非遗中的材料:一班在多功能厅开启 “非遗材料智慧” 之旅,先学习 “非遗制瓷工艺”(解析高岭土成分与烧制原理)、“传统染色技艺”(讲解板蓝根染料与棉布的结合机制),再亲手制作扎染作品,从折叠、捆绑到浸染,在蓝白花纹的形成过程中,体会传统技艺对材料特性的巧妙运用。
文学中的材料:二班在阶梯教室开展 “《红楼梦》中的材料身影” 专题课,北科大学子从 “通灵宝玉材质猜想”“金陵十二钗服饰面料” 等细节入手,挖掘古典文学中的材料知识,让学子惊叹 “文学与科学的跨界融合”。
肆・精神传承板块:汲取科研榜样力量
精神传承课程以 “科学家精神+高校成果” 为核心,两班学子分别在阶梯教室、多功能厅学习。北科大学子详细介绍该校葛昌纯院士等教授的科研历程:葛昌纯院士深耕高温材料领域数十年,为我国核电、航天事业奉献力量;其他教授在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突破成果,也通过案例故事一一呈现。学子们在聆听中,深刻感悟 “严谨求实、勇攀高峰、爱国奉献” 的科学家精神。
课程尾声的结营仪式上,实践团播放夏令营活动集锦,为每位学子颁发 “材料科学探索者” 结营证书。“原来材料科学离生活这么近,以后想多了解这个领域!” 高一学子手持证书的真挚感言,成为精神传承课程的最佳注脚。
此次主题式材料科普夏令营,是本部高中联动高校资源、推进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四大主题板块层层递进,既夯实了学子的科学基础,又激发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探索意识。未来,学校将继续整合优质校外资源,打造更多主题式科普活动,为学子搭建“理论+实践+文化+精神” 的成长平台,助力他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以青春之力书写创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