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分校模拟政协社团师生走进北京科学中心

来源:宋阿敏 发布时间:2025-09-28

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承科学文化,9月20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学生代表初一3班王洛雯、马唯轩、卢星尧三名同学在家长和模拟政协社团指导教师宋阿敏带领下,共同走进北京科学中心,参与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之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学术交流大会暨青少年科学教育体验主场活动,开启了一场充满探索与发现的科学之旅。 

球幕影院观影:沉浸式遨游科学宇宙 

14:00,同学们踏入球幕影院,红色座椅环绕的空间里,穹顶银幕瞬间将我们带入浩瀚宇宙。当光影在头顶360度铺展,我们仿佛化身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跟随镜头穿梭于星辰之间,目睹天体的诞生与演化,感受宇宙的磅礴与神秘。这场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不仅让我们直观领略了宇宙的奇幻,更在心中埋下了对天文科学好奇的种子,为探索科学的旅程拉开了震撼的序幕。 

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14:40,同学们走进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开启了一段跨越百年的科学精神溯源之旅。在“探索·战火中的科学家”展区,我们了解到,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一批怀揣科学救国梦想的学者,如暗夜灯塔照亮前行路。从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到抗战期间科学家们与祖国共赴危难的事迹,每一段历史都在诉说着科学工作者为国奉献的赤子之心。 

步入“创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1949-1978)”展区,留美归国学者的船次表格外醒目,梁思成、华罗庚、邓稼先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串联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家们毅然归国、投身国家建设的动人篇章。他们在物质匮乏、科研薄弱的困境中,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勇攀技术高峰,实现了多个领域的历史性突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那一代科学家“以身许国”的担当。 

“突破·科学的春天”展区,改革开放的春风让科技事业空前繁荣,袁隆平等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奋发向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科学工作者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突破的创新精神。 

最后,“复兴·新时代的奋斗者”展区让我们看到,进入新时代,中国科学家们持续秉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主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征程中,书写着新时代的科学华章。 

展区内,讲解员的细致解说与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手稿,让我们与不同时代的科学家完成了一场场精神对话,深刻领悟到科学家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宝贵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探索科学前沿的强大动力。 

科学再发现:在互动中解锁科学新奥秘 

15:10,同学们来到“科学再发现”展区,这里是动手实践与思维碰撞的科学乐园。同学们或围站在实验装置前,亲手操作、观察现象,在一次次尝试中理解物理、化学原理的奇妙;或专注于科学模型的搭建,在组装与调试中体会工程思维的魅力。每一个互动展项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科学原理“再发现”的大门。原本晦涩的知识,在亲手实践中变得鲜活有趣,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可触摸、可探索的生活智慧,在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被进一步激发。 

生存主题展:叩问生命与环境的共生之道 

15:40,“生存主题展”带我们走进生命与环境的深度对话。展区内,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构成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人类生存面临的资源挑战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一个个展项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着生命与环境的紧密联系。我们看到不同生态环境下生物的生存智慧,也了解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为实现可持续生存所做出的努力。这场展览如同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让我们在思考中明白:生存不仅是个体的延续,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永恒命题,每个人都应成为守护地球家园的行动者。 

科技中轴主题展:解码城市科技的发展脉络 

16:10,“科技中轴主题展”为我们揭开了城市科技发展的神秘面纱。沿着“科技中轴”的脉络,我们看到科技如何深度融入城市的规划与发展。从交通出行的智能升级,到城市管理的科技赋能,再到建筑工程的创新突破,每一个板块都展现了科技为城市生活带来的巨变。展览以北京城市发展为缩影,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科技是如何成为城市发展的“引擎”,推动着城市向更智慧、更宜居的方向迈进。在参观中,我们仿佛置身于城市科技发展的时间长廊,清晰触摸到科技与城市共生共长的脉搏,也对未来城市的科技图景充满了期待。 

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也让家长们见证了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与专注,增进了家校在科学教育上的共识。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科学育人的理念,积极组织各类科普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多探索科学知识的平台。同时,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凝聚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学生在科学道路上茁壮成长,培养出更多具有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学生感悟 

初一三班:王洛雯在宋老师带领下,我们逛了北京科学中心,我全程被科技与精神的双重魅力打动。球幕影院的电影非常沉浸,让头顶的星空仿佛触手可及,让遥远的宇宙近在咫尺,震撼非凡。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展,钱学森先生的手稿、老一辈科学家的实验仪器静静陈列,字里行间、锈迹之上满是坚守与赤诚,看得人眼眶发热。“科学再发现”区域,亲手复刻牛顿色散实验,顿悟科学思维的魅力。科技中轴展的千斤闸杠杆原理,让中轴线古今智慧碰撞。这次参观,不仅让我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让我汲取到前行的力量! 

初一三班:马唯轩今天,我有幸参加了第一次模拟政协社团的活动,走进了北京科学中心,在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解锁了科学+文化的双重体验。球幕电影《太空探索》让我穿越到了深邃的太空;《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历程,让我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科学再发现》则体验了科学发现过程的奥秘、艰辛和兴奋。《科技中轴主题展》探索了北京中轴线上古建筑所蕴含的科学奥秘。《生存主题展》是展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这次活动,真是受益匪浅,让我了解了科学发展的历程,在探索前沿科技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的碰撞。 

初一三班:卢星尧如今,强大的科技力量引领着我们不断向前,可在过去,又是谁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远渡重洋,到遥远的地方带回希望的火种,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我在北京科学中心找到了答案。

在国家落后的年代,无数科学家,如胡明复、胡敦复、胡刚复、严济慈等背井离乡,出国留学深造。经过数年的学习,他们为中国的发展换上了崭新的面貌。茅以升,他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只为确保桥梁坚固安全,不让任何人因桥的不结实而落水身亡。在这里,还有无数这样伟大的人值得我们铭记,他们是科学的领航者。如今,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探索未知、去发现真理、去突破创新!

 

 

 

走进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