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纶中学世界粮食日活动圆满收官
秋风拂过稻田,也轻抚着青春的校园。在第45个世界粮食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团委发起的 “粮满经纶,俭润心田” 主题活动,如同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在10月16日这天,于我们身边生根、开花,结出了名为“珍惜”的果实。
晨光·知
晨光熹微,落进每一间教室。在晨检的短暂时光里,“粮食知识宣讲”悄然进行。同学们端坐桌前,看着小讲师将地理的广袤、生物的奥秘,融进一株水稻、一粒小麦的故事里。那些平日里印在课本上的知识,此刻都成了读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注脚。相机定格的,是认真讲解与凝神倾听的画面,而真正留下的,是一颗颗关于珍惜的种子,在晨光中悄然萌芽。
巧手·创
经纶广场上,阳光为一场艺术的盛宴铺开了画布。初中组的同学们,将五谷杂粮化作最灵动的颜料。红豆拼出“粮食”二字,饱满而坚定;绿豆勾勒轮廓,清新而别致;更有那黑米与白芝麻,竟巧妙地再现了“谁知盘中餐”的诗意。一幅幅粮食拼贴画,不仅是色彩与巧思的碰撞,更是同学们对“春华秋实”最诚挚的礼赞。当平凡的谷物被拼贴成不凡的画卷,同学们便用行动诠释了:珍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触感·识
午间的广场,因一场“盲盒”探秘而充满欢声笑语。蒙上眼睛,世界在指尖变得清晰而具体。指尖触到光滑饱满的黄豆,那是圆润的踏实;摸到纹路深刻的花生壳,那是熟悉的惊喜。“别急,让他自己感受。”——简单的制止,守护的是一次难得的认知之旅。当眼罩摘下,恍然大悟的不仅是粮食的模样,更是那句“粒粒皆辛苦”背后,同学们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生命纹理。
问答·思
粮食问答的桌边,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飞扬。“水稻主要种植在哪里?”“玉米作物有何特点?”一个个问题,串联起晨光中的记忆与眼前的思考。争先恐后举起的双手,答对后惊喜的笑容,都在诉说一个事实:知识,让珍惜变得有理可依,有情可循。那份获得的奖品,也因而成了这个秋日里,最富足、最甜美的收获。
镜头·记
食堂的烟火气里,一场关于粮食的宣传片正在录制。镜头对准打饭的阿姨,记录一勺一勺的给予;对准餐桌旁的同学,捕捉咀嚼时的满足与专注。调整角度,布置场景,同学们跑前跑后的身影,本身就是对“珍惜”最认真的诠释。在这最日常的生活场景里,同学们通过镜头重新审视自己与粮食的关系,让“光盘”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镜头内外,大家共同践行的诺言。
阳光西斜,广场上的热闹渐渐归于平静。那些装满粮食的纸箱、色彩斑斓的画作,以及同学们欢快的笑声,共同构成了一幅名为《珍惜》的温暖画卷。这一次,道理不在书本里,而在同学们亲手触摸的纹理中,在同学们用心拼贴的创意里,在同学们认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里。
愿从此以后,同学们路过的每一个食堂,端起的每一个餐盘,都能记得这个秋日教给大家的:对粮食最好的尊重,就藏在少盛的那一勺饭,和不浪费的那一粒米里。“珍惜不止于今日”——这,便是同学们这场秋日之约,最圆满的初衷与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