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小学“宜学课堂”关键问题解决系列研讨活动(第24场)在帝景分校成功举办

来源:王芳 发布时间:2025-10-27

10月23日,朝阳区小学“宜学课堂”关键问题解决系列研讨活动(第24场)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陈经纶中学南部子集团承办,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协办。活动以“以循证评价赋能,促宜学课堂进阶”主题,通过课堂展示、校长报告、教研分享与专家点评等环节,深入探讨循证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与育人价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万作芳博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李群老师,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怀东,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教研部主任钱守旺、副主任孟青、党支部书记朱春梅、小学教研部部分教研员,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陈经纶中学崇实分校、保利小学、帝景劲松分校的校长及实验校教师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课堂展示:多维呈现宜学实践 教研引领精准把脉 

活动伊始,20节涵盖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展示课同步开展。授课教师依据“宜学课堂”评价量表,精准聚焦目标设定、过程互动与迁移创新,展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新样态。 

各学科教研员深入课堂,并在课后和老师们展开循证教研,精准把脉。他们对学校在课堂评价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学校在目标锚定、过程互动与创新激励等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教研员们一致认为,学校构建的“教-学-评”一体化机制有效促进了课堂生态的优化升级,同时从专业角度提出进一步提升建议,包括深化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研究、加强不同课型评价工具的差异化开发等,为课堂评价的精细化实施指明了方向。 

领导致辞:强化贯通培养,推动评价改革 

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怀东院长在致辞中强调,教育应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小初高贯通培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长链条育人体系。他指出,“宜学课堂”建设是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评价改革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应充分发挥其导向与赋能作用,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校长报告:数据驱动评价,实现教学转型 

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李威校长以“课堂评价的进阶路径”为题,从理念重塑、机制创新、路径突破、迭代优化与学科深耕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学校在课堂评价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学校通过构建“校-年级-教师”三级联动评价体系,依托AI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全景记录与数据分析,推动课堂评价从“经验判断”走向“循证诊断”,有效促进了教学行为的可见成长与学生的真实发展。 

教研分享:评价融入教学,赋能学生成长 

帝景分校数学教研组长李莉老师以“让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为题,分享了数学教研组在“宜学课堂”评价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成果。她提出“四维四步”评价框架,通过目标锚定、资源适配、过程互动与创新激励,将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从“评判”到“促进”的转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度思考。 

专家点评:科学建构体系,深化评价实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万作芳博士肯定了朝阳区在课堂评价领域的创新探索。她指出,朝阳区“宜学课堂”评价体系兼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特别是在数据驱动、目标分类与资源适配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经验;并建议进一步强化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分类细化,加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融合,以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说服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李群老师,从教研、课程与科研“三力”融合的视角,强调教师应具备贯通式课程视野与科研意识,推动课堂从“知识传递”走向“素养培育”;鼓励学校基于“宜学课堂”评价量表,进一步构建学科特色评价指标,形成“一科一策”的课堂育人新样态。 

总结展望:立足校本实践,共筑育人新生态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一次改革的再动员。帝景分校将继续深化“宜学课堂”校本实践,以评价改革驱动课堂变革,将专家建议转化为具体行动,并以此次研讨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循证评价赋能课堂的有效路径,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适宜、更加优质的教育,为“宜学朝阳”建设贡献更多实践智慧与创新成果。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