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成果市级展示活动在保利小学成功举办
在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态、学科边界逐步消融的时代背景下,为深化思政引领下的跨学科育人实践,搭建全市小学教育经验交流平台,10月29日,由北京市教育学会主办、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及陈经纶中学保利小学承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成果市级展示活动,在保利小学北辰福第校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市的教育同仁、专家学者以及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各校区的干部教师齐聚一堂,共探跨学科育人新路径。
早晨,参会嘉宾陆续进入保利小学,首先观摩保利小学学生汇报的项目式学习成果,直观感受保利小学在打破学科壁垒、推进融合育人方面的实践积淀。
第一、二节课,嘉宾进入各学科课堂,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多个学科,共34节精品课程同步呈现。
其中,主会场授课的赵家欣老师执教的《月光曲》第一课时,以“知音”为引,带领学生走进贝多芬的音乐世界,展开了一场融合听觉、视觉与情感体验的深度阅读课。课堂的重点落在第九自然段的品读与背诵上。赵老师巧妙地将文字画面与音乐乐章相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节奏、力度、速度变化,再现皮鞋匠听曲时所见的“月光大海”三幅画面。学生在配乐朗读中,逐步走进贝多芬的音乐意境,实现了从“听曲”到“读文”再到“入境”的跨越。
主会场的另一节课是黄子乔老师执教的“A Colourful World”,课程巧妙结合美术创作与道德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颜色英语表达的同时,通过绘制“我眼中的多彩中国”图画书,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中厚植家国情怀,在色彩世界里感悟文化自信,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展现了新时代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
10:15,主会场活动正式启动。陈经纶中学党委副书记冯梅进行活动致辞,对保利小学在跨学科主题学习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强调了思政引领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保利小学景朝霞校长以“思政引领铸魂——跨学科主题学习育人路径初探”为题作主题报告,系统分享了学校在“融合·创新·赋能”理念指引下,以跨学科主题学习深化思政育人的探索历程与宝贵经验。学校通过构建“纵向扎根学科内核、横向孵化创新素养”的双螺旋育人体系,推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维融合,实现从“知识拼盘”到“素养贯通”的转变。在横向拓展中,学校打造“6领域・12项目群”课程生态,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与价值认同。同时,学校通过分层培训、循证教研、跨界协同等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与跨学科整合能力,构建起“行政-专业”双线协同的实施保障体系。景校长的分享不仅呈现了学校在思政与跨学科融合中的系统思考与实践成果,也为基础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在专家点评环节,东城区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王文丽对所听的两节语文教学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恰切地体现了课程思政的亮点,并在守住学科本位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资源,较好地呈现出跨学科教学对启发学生思维、促进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凸显的优势。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胡佳怡博士认为,保利小学的跨学科实践符合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课程的呈现中可见,研究体现了教师聚焦学科素养,打通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迁移的实现;使学习的过程能够发挥培养思维能力和品质的作用,使素养目标得以落地。同时,通过分析“如何体现教育的精准性、系统性、前瞻性”问题,强调尊重学情、深研教材、形式多元等教研重点,鼓励教师通过进一步深化研究,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设计者、陪伴者、组织者,以及思维的启发者。
北京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程舟进行总结讲话,认为保利小学的课程研究,能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理念落地实际,采用“多元统一”结构,方法上隐性与显性结合,注重学生真实学习过程,还能推动教师思维与教学方式转变,实现了学科从物理拼接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本质融合;希望学校继续研究,唤醒孩子知识的个性与学习的主动性,持续深化跨学科育人实践,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秘书长张东升在总结讲话中对保利小学本次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效果、对学校教研团队前期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成果表示赞许。他表示,学校通过实践,将教育理念融入课堂,形成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生态;能激发孩子求知欲与参与意识,提升其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且体育活动、主题活动、课堂教学等均具生态性,有效推动教育发展,课题也显著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让教师成长、学生受益。
此次市级展示活动,全面展现了保利小学在跨学科主题学习领域的扎实成果,为全市教育同仁搭建了交流互鉴的优质平台。未来,保利小学将继续深耕跨学科育人路径,优化课程体系,让思政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区域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