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开展九年级化学专题“双师共研”活动
10月23日,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依托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成功开展了九年级化学专题“双师共研”活动。本次活动是集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深化京蒙协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双师课堂”技术优势,实现优质资源跨区域辐射。内蒙古自治区教师通过直播同步听课交流,在云端共筑教研桥梁。
本次活动聚焦九级化学“物质的认识与探究”核心主题,呈现了三节融合学科素养与创新理念的精品公开课。
本部初中肖毛毛老师的《基于模型建构多角度认识物质——以水为例》一课,以化学史为主线贯穿始终,旨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理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提出→验证→认同→质疑→推翻→修正”这样一系列复杂而严谨的演变过程;用豆包生成道尔顿、盖·吕萨克和阿伏伽德罗的3D数字人,并用即梦编创出数字人视频,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学生用超轻黏土制作氢、氧原子和水分子模型。在验证学生用超轻黏土构建的水分子结构是否正确时,选用了诺奖得主创建的PhET网站中的(创建一个分子)软件,让学生自由地、立体地认识并验证了水分子的微观结构。本节课同时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特色,融合物理气体定律、数学比例计算,有效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
保利分校赵鑫老师以“重走科学之路探究水的组成”为课题,构建“科学史+实验探究+模型建构”三维课堂。课堂以“四元素说”导入,串联普利斯特里、拉瓦锡等科学家的实验史料,引导学生“重走科学探究路”。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在历史情境中感悟科学家的质疑、求真、创新精神,通过电解水实验观察、氢氧分子球棍模型拼搭,将“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符号表征”三重思维贯穿始终。
赵老师还融入历史(科学发展史)、劳技(模型制作)、信息(AI辅助)跨学科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突破“宏微联系”难点,增强学习的综合性与趣味性,符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对于电解水实验中操作与现象的分析,注重学生对实验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强调证据推理。
帝景分校苏梦老师则以“水的净化”为主题,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以“野外求生之生命吸管探秘”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河水杂质类型,设计并制作简易净水器,结合野外求生的真实场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从棉花过滤难溶性杂质、活性炭吸附异味,到中空纤维超滤膜去除细菌,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中掌握净水原理,自制净水器任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开放性,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苏老师在讲解活性炭、滤材时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有助于学生建立化学核心观念,提升学科思维品质。同时通过对比硬水与软水的差异,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实践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课后,陈经纶中学集团化学教研组围绕“素养导向的化学课堂设计”开展评课研讨,肯定三节课在“科学史融入”“模型认知落地”“真实情境创设”的创新点,同时提出“增加学生自主实验时长”“优化微观概念可视化手段”等建议。内蒙古自治区的参会教师通过云端互动,就“跨学科教学资源开发”“初中生微观思维培养策略”等问题展开提问,集团教师结合课例细节逐一解答,形成双向交流的良好氛围。
本次“双师共研”活动不仅为京蒙两地化学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平台,更通过优质课例示范、深度教研互动,推动化学学科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的跨区域流动。未来,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将持续依托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开展更多学科专题教研活动,以“双师课堂”为纽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两地师生成长注入更多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