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分校初一年级主题研学活动圆满收官
“课本里的北海白塔就在眼前,风一吹,连古文里的‘一湾碧水’都活了!”10月28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在“北京你好,寻脉京城”主题研学活动中,分赴京城10处文化地标,以“行走的课堂”串联课本知识与实地场景,在沉浸式探索中解码京城文化基因,让成长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
十条路线织就“文化地图”,多维度触摸京城底蕴
为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北京历史文化的广度与深度,学校前期经过两个月的调研与设计,最终敲定10条特色研学路线,覆盖“皇家文化、工业记忆、科学探索、红色传承、遗址考古”五大主题,为学生绘制出一张立体的“京城文化地图”。
皇家园林与礼制线:1班、11班走进北海公园,在白塔倒映的湖光山色中,听老师讲解琼华岛的千年变迁,观察亭台楼阁的榫卯结构。8班探访地坛与国子监孔庙,在祭祀建筑的对称布局里感受传统礼制的庄重,在进士碑前细数古代文人的求学故事,指尖拂过大成殿的檐角,仿佛与千年文脉隔空对话。10班、13班则聚焦天坛公园,带着“理科探索任务单”,用卷尺测量祈年殿的基座尺寸,用手机录制回音壁的声音传播,在“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中,发现数学几何与物理声学的奇妙融合。
历史遗址与考古线:4班学子奔赴金中都水关遗址与大葆台西汉墓,化身“小小考古员”。在金中都水关,他们蹲在砖石砌筑的排水沟槽旁,听讲解员拆解“古代城市防洪系统”的设计原理,亲手触摸历经千年的砖石,感受无现代机器助力下的工程智慧;在大葆台汉墓,通过观察墓室的“黄肠题凑”结构与陪葬的陶俑、漆器,梳理汉代丧葬制度背后的等级观念与生活图景。6班、12班则走进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路县故城的考古探方旁,透过出土的汉代陶器、农具,还原两千年前县城的市井生活;在大运河博物馆,沿着动态河道模型,追溯“南北水运动脉”如何滋养京城的经济与文化,从漕运船只模型中读懂“一河通南北”的历史意义。
工业记忆与红色传承线:3班、9班走进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沿着“京西煤都”的旧铁轨,听老住户讲述从“运煤古道”到“文化街区”的变迁故事,在保留完好的民国煤厂旧址里,翻看老账本、老照片,理解工业遗产背后城市产业升级与民生变迁的脉络。7班则踏上香山红色研学路,沿着铺满红叶的山间步道攀登,在双清别墅的庭院里,听老师讲述毛泽东同志在此指挥渡江战役的历史,看着展柜里的旧电报、煤油灯,学生们自发整理“红色故事手册”,将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记在笔下、刻在心里。
科学探索与爱国教育线:5班学生走进北京科学中心主展馆,在“生命、生活、生态”主题展厅里开启“科学闯关”。他们在互动实验区操作“人体消化系统”模型,在3D影院观看“生命演化史”纪录片,在模拟生态场景中亲手调节光照、水分,观察植物生长变化,每一次动手操作都让物理、生物课本里的知识点变得鲜活。14班则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烽火中的价值抉择”主题研学中,面对展柜里战士们穿过的破洞棉衣、用过的旧步枪,听讲解员讲述“狼牙山五壮士”“平型关大捷”的英雄故事,分组讨论“如果我是战时少年,该如何坚守信仰”,不少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英雄从不是课本上的字,是用生命护家国的人”。
学思行深度融合,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不是简单的‘逛景点’,而是带着问题去探索。”初一年级组长张佳老师介绍道。本次研学活动前,各学科教师提前梳理课本知识点,为每条路线设计“研学任务单”:历史教师标注故宫建筑与“皇家礼制”的关联点,语文教师筛选与文化地标相关的古文、诗词,物理教师列出天坛“声学奇迹”的探究方向,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实地,实现“学、思、行”的深度融合。
在故宫,2班学生拿着“古建筑探秘任务单”,驻足太和殿外观察斗拱的咬合方式,对照历史课本里的“中央集权制度”,理解“殿宇布局与王朝秩序”的关系;看到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历史教师顺势讲解匾额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实物前读懂“匾额文化”的内涵。“以前背‘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今天亲眼看到它如何承重、如何装饰,一下子就记住了!” 初一2班李雨桐同学说。
在金中都水关遗址,4班学生结合地理课“城市水利”知识,分析水关的走向与北京地形的关系;在大葆台汉墓,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课本里的“汉代墓葬制度”与实物展陈,让抽象的“等级观念”变得可感可知。“原来历史不只是故事,是能亲手触摸的‘古代工程学’!” 初一4班孙莞婷同学在研学日记里写道。
学子满载收获,文化自信扎根心底
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们通过“研学手账”“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一张张手账里,既有北海公园的风景速写,也有天坛声学原理的示意图;既有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观后感,也有香山登山的坚持与感悟。
“爬香山时,我中途累得想放弃,但看到同学都在往前走,想起双清别墅里革命先辈的坚持,就咬牙跟上了。” 初一7班陈沐晴同学说,这次研学不仅让她欣赏到了红叶美景,更让她懂得“坚持”不是口号,是遇到困难时不放弃的勇气。
初一10班王逸君同学则对天坛的“理科密码”念念不忘:“以前逛天坛只觉得祈年殿好看,这次用手机测回音壁的声音,在三音石上听到三次回声,还知道了柱子数量和‘天干地支’有关。现在再看古建筑,我总会忍不住找‘科学秘密’!”
保利分校始终坚持“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此次研学活动将课堂延伸到文化地标,让学生在行走中感受北京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不仅拓宽了视野,更让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深深扎根心底。未来,保利分校将继续打造更多“研学+”特色活动,让学子在实践中传承文化、探索世界,成长为有文化底蕴、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