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纶中学地理教学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深化地理学科教学改革,聚焦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搭建集团内校际教师交流研讨平台,11月14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地理教学交流活动在本部高中校区顺利开展。本次活动以“聚焦实践创新、共研教学提质”为核心宗旨,吸引了集团各校区地理教师参与,为全体参会者打造了集经验分享、成果展示、专业研讨于一体的优质交流载体,助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与地理教学高质量发展。
活动伊始,正高级教师赵卿、杨红与陈经纶中学副校长程木昌发表简短致辞,阐释活动对推动地理教学革新的重要意义,向各校区教师致以诚挚问候。简洁有力的开场,为活动奠定了务实高效的基调。
随后进入颁奖环节,与会领导为本次集团教学成果评选出的一、二、三等奖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与奖品。一等奖获奖作品包括:张娇老师“城市问题调查及合理规划——以学校周边地区为例”,胡天婵老师“探访灰峪村,感受跨越3亿年的‘沧海桑田'”,胡晓丹、湛甚、路琳琳老师“‘蜀往今来'研学手册制作项目式学习活动”;二等奖获奖作品涵盖:王丽丽、郭敏锐老师“一‘麦'相承——智慧农耕,从顺应自然到科技赋能”,解哲辉老师“基于门头沟野外考察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课堂教学设计”,徐晨老师“新安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与保护”,杨雨萌老师“爨底下村研学”,刘姝杉老师“地球运动单元教学设计”。获奖教师手持证书,定格下收获与奋进的珍贵瞬间。
颁奖过后,教学分享与成果展示成为核心亮点。张娇老师聚焦城市规划主题,以学校周边区域朝外街道为真实研究场域,带领学生走完“实地调研排查问题-多维度分析成因-针对性设计规划方案”的完整实践链条,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场景深度绑定;胡天婵老师带来循证理念下的研学活动设计分享,她以门头沟灰峪村为考察载体,借助技术工具精准锁定岩层分布、用专业地质器材观察岩性特征,再结合现场发现的化石遗存推演区域古环境变迁,让野外考察既具科学性又充满探究趣味;湛甚老师则围绕跨域融合主题,以“时空印记”为核心线索,用“时间+空间”双主线串联起自然地貌、生活场景与文化脉络,打造出跨区域、跨维度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王丽丽老师围绕跨学科农耕主题展开分享,她以校园农场的实际实践困境为切入点,紧扣“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构建三阶认知阶梯,通过转化种植需求与气候规律的矛盾为探究任务、串联多学科知识逻辑,再借助“科技法宝卡”引导学生化身“农场规划者”设计优化方案,课程中配套的专属学习支架与“过程+总结”素养评价体系,让实践教学更具落地性与指导性。几位获奖教师的分享既有清晰的设计逻辑,又有具体的实践方法,各有侧重,干货满满,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多元的教学借鉴思路。
活动尾声,马卫华老师围绕“集团化学校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作专题分享。在竞赛作品亮点复盘环节,马卫华老师将参赛作品提炼出“场景生活化、路径层次化、支撑工具化”的共性特质;在实践提升策略构建上,明确了四大核心路径:一是构建分层分类的集团实践课程体系,按学段梯度设计目标,以文化传承、自然探究、城市发展、农业实践为核心分类打造共享课程模块库;二是深化三级资源整合,搭建集团共享资源库、学校微型实践场、社会实践基地联动的资源平台;三是完善“过程+成果”双轨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贯穿实践全链条,成果性评价鼓励多元表达,实现评价与素养发展的深度绑定;四是强化教师专业赋能,通过“专题培训+行动教研”双轮驱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胜任力与经验转化效率。马卫华老师的分享既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系统解构与亮点升华,更给出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优化建议,为后续地理实践教学的提质升级锚定了方向。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有效凝聚了集团内教学智慧,拓宽了教师教学视野,进一步夯实了地理实践教学的实施基础,为推动陈经纶中学地理教学创新升级、实现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